在广州市番禺区钟村街,有一个让外地人犯迷糊的古村——谢村!虽然叫“谢”村,但村民十有八九姓李、杨、陈、张,很少见谢姓,在这矛盾背后竟藏着一段比电视剧还精彩的报恩故事。让我们通过讲古大师林劲先生的讲解,走进谢村、了解谢村!
妃子的孝心桥:一湾碧水慰亲恩
据《钟灵毓秀·钟村文化溯源》记载,谢村原名大福乡,因倚大福岗山势聚居得名。宋代时,当地杨姓女子入宫为妃,入宫后虽得宋帝宠爱,却始终挂念家乡和父母。某日,她向宋帝提及家乡溪流阻隔之苦:“每逢暴雨,涉水过河险象环生,农耕商贸皆受困顿。”宋帝当即遣侍卫马大力督造石桥。马大力率众耗时数月建成坚固石桥,村民感念杨妃恩德,将桥命名为“谢恩桥”,大福乡亦改称“谢恩乡”,后简称为“谢村”。如今桥体虽湮灭,但在方帅庙对面一棵榕树下仍存“谢恩桥”花岗岩碑刻,千年风雨侵蚀了青石棱角,女儿牵挂父母的心迹从未漫漶。
而在谢恩桥碑刻的对面,坐落着一座坐西向东的“方帅庙”。据本地村民介绍,方帅庙内分别供奉有方帅、哪吒、马大元帅的尊像,并有一尊小方帅塑像。而这位被谢村人世代供奉的“方帅”,却源于一位真实感人的义士——村中经营豆制品作坊的外乡老板。相传,他在大井头担水时撞见有人投毒,立刻奔走劝阻村民。然而,警告反遭讥讽鄙夷。情急之下,这位忠厚的老板毅然饮下毒水,以生命为代价证明了危险,挽救了全村。尤为可贵的是,他并非本地人。为感念这位外乡人舍生取义的壮举,谢村人建庙供奉,尊其为“方帅”。这份深厚的感恩,凝聚成了每年农历八月十三隆重的“方帅诞”,以盛大的庆典延续着对他不朽恩德的纪念。
谢村中还有一处赏荷胜地,坐落于番禺谢村的襟湖李公祠(又称光大堂),坐北朝南,以开阔格局承载着百年宗族记忆。祠堂正门前延伸出一片青石地坪,向南望去,一方碧波轻漾的荷塘映入眼帘——盛夏时节,层层叠叠的翠绿荷叶托起晶莹晨露,粉白相间的荷花点缀其间,偶有蜻蜓掠过水面,在薄雾中漾起涟漪,构成一幅清幽的水墨画卷。此处实为居民晨昏漫步、赏荷消暑的绝佳去处。
作为番禺现存规模较大的清代祠堂,襟湖李公祠历经1934年与2002年两次修缮,其青砖灰塑、雕梁画栋仍完整保留着广府建筑精髓,2005年更入选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祠堂中堂高悬的“光大堂”匾额,由民国时期谢村名士李泰初亲笔题写。这位李氏第二十九代传人曾担任广州市市立银行行长,堪称乡贤典范。1934年祠堂大修时,李泰初以个人资产承担大半修缮经费,余款由族亲筹措,其尊祖敬宗之心至今仍被乡民传颂。
谢村,一座以“谢”为名却鲜少谢姓的村落,将恩义深深刻进自己的基因。谢村人的血脉里流淌着对恩情的深切铭记——每一次庆典、每一炷香,都是对善举的回响,诉说着“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的朴素真理。这份感恩精神,不只停留在碑刻庙宇之间,更在新时代的浪潮中焕发璀璨光彩。在这里,感恩不是尘封的往事,而是驱动创新的源泉。谢村如一幅未完成的水墨长卷,在传统与现代的交融中,继续书写着温暖而坚韧的岭南传奇。
让我们在后续的《探村特辑》中,一同见证这座村落如何在时代变迁中,绽放更耀眼的光芒。
【撰文】于艾涵
【校对】裴玉梅
证交所配资,股票申请配资,配资证券配资网站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