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司法是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司法人员必须信仰法律、坚守法治,端稳天平、握牢法槌,铁面无私、秉公司法”。庭审和裁判文书是审判工作通向人民群众朴素公平正义观的桥梁,也是衡量法官司法能力的重要标尺,关系司法权威的树立和司法公信的提升。自2019年起,由最高人民法院审判管理办公室主办,各高级人民法院审判管理部门协办的“百篇优秀裁判文书”“百场优秀庭审”评选活动每年进行,甄选出了一批政治效果、社会效果和法律效果相统一的优秀裁判文书和庭审,有效激发了各级人民法院以评促优、提质增效的积极性,通过打造更多示范庭审、精品文书做深做实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我们要以获奖的优秀裁判文书和庭审为标杆,聚焦主责主业,树牢精品意识,从理念、实效、转化、培训等多个维度挖掘典型案例,充分调动广大法官的参评热情与创新能力,实现以点带面、辐射带动,提升裁判文书和庭审规范化水平。
坚持理念为先,树立选优鲜明导向。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优秀裁判文书和庭审是司法改革成果的集中展现。我们要学习其中的成功经验,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把习近平法治思想作为“纲”和“魂”融入司法审判各方面各环节,不断增强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把“从政治上看、从法治上办”落到实处。一是把牢政治方向。人民法院首先是政治机关,庭审和裁判文书必须体现旗帜鲜明讲政治的高度自觉,确保将政治忠诚贯穿审判工作、落到实际行动,切实履行好政治责任、法治责任、审判责任,以优秀成果为窗,展现法官的政治智慧、法治智慧、审判智慧。二是做实定分止争。司法审判工作,说到底是一项“守心”的工作。庭审和裁判文书的主要受众是一般社会公众,必须树牢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如我在诉”的意识,将晦涩难懂的法言法语用人民群众听得懂的朴素语言表达出来,努力实现司法裁判“文本法”适用与人民群众“内心法”感受的有机统一,把评价重心从“案件结没结”转向“事情解没解”,实现案结事了政通人和。三是要突出释法说理。“六五改革纲要”指出,要“完善全流程释法明理机制,加强裁判文书说理,提高司法裁判的说服力和认同度”。我们要充分将释法说理体现在庭审和裁判文书中,确保庭审和裁判文书既能义正辞严讲清法理,又能循循善诱讲明事理,还能感同身受讲透情理,通过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等,达到法理情相融合,实现政治效果、社会效果、法律效果的有机统一。
坚持实效为要,打造育优工作范式。专业化建设要突出实战、实用、实效导向,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政法系统提出的明确要求。我们要以锤炼法官的司法裁判能力和庭审驾驭能力为目标,通过打造优质高效定分止争的新范式,积极适应审判工作现代化的新要求。一是要选好典型案件。参与评优案件要重点选取新时代审判领域的典型性和前沿性案由,聚焦涉民生领域的难点堵点问题,通过积极回应社会热点、民生关切,加强对经济社会发展中新情况新问题的司法应对,实现促进法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二是要建好评价体系。要严格对标全国法院“百篇优秀裁判文书”“百场优秀庭审”的评选标准,把好选送案件的质量关。在庭审层面,综合评价庭审规范、引导驾驭、准确释明、节奏把控等环节,结合法官的调解能力和答疑能力,着重考察实质解纷效果。在裁判层面,要以严格依法办案为前提,综合评价运用法治原则、司法政策,兼顾形势发展、社情民意、人民群众感受等因素,确保司法裁判符合法治精神、适应时代发展、经得起历史检验。三是要抓好“关键少数”。通过院庭长带头审理新型、疑难、复杂案件,开好示范庭、办好精品案,以“头雁效应”激发“群雁活力”,激励广大法官担当作为、创先争优。强化审判监督管理,完善审判委员会、专业法官会议机制,群策群力明晰裁判规则、总结审判经验,提升法官准确理解和适用法律的能力。
坚持成果为用,突出评优示范效应。我们要把评优成果的转化应用摆在突出位置,通过培树先进典型,不断激发法官队伍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创造性。一是要发挥以点带面的指引作用。将近年来评选出的优秀裁判文书和庭审,从不同层面梳理、提炼裁判标准和优秀经验特征,准确把握类型化案件的趋势特点,为后续同类型案件审理提供思路指引。同时,鼓励法官聚焦服务高质量发展,针对新类型案件开展调查研究,为打造精品案件提供理论支持,实现司法实践发现问题、理论研究提供思路、评优成果引领实践的多向共赢。二是要发挥评先选优的激励作用。将参与优秀裁判文书和庭审评选情况纳入审判业绩考评,通过开展讨论交流、庭审评查等方式,切实提高庭审规范化水平,不断激发法官自我管理、自我提高的内生动力,营造比学赶超、奋勇争先的浓厚氛围。三是要发挥典型案例的引领作用。优秀的裁判文书和庭审体现的不仅是个案的定分止争,更是符合“三个效果”的引领性案例。要做到跳出“办理”看“治理”,注重发挥涉及社会道德、公民诚信等典型案例的价值导向作用,引导社会公众树立正确的行为准则和规范,切实发挥公正裁判在国家和社会治理中的评价和教育功能,努力实现法安天下、德润人心。
坚持能力为基,厚植培优丰沃土壤。推进审判工作现代化,重在抓落实,基础在队伍,根本在能力。培育优秀裁判文书和庭审要以司法能力建设为基础,不断完善政治建设与业务建设为一体、宏观主题与微观视角相结合的培训体系。一是要精准对接需求。从大处着眼,用活用好“人民法院大讲堂”等培训平台,全面学习、深刻把握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新出台法律法规,确保司法审判始终与党和国家事业同频共振。从细处着手,坚持“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结合不同业务类别、不同层级法官的差异化需求,聚焦案件评查中发现的集中、共性问题,实施精准施训、靶向教学。通过法官讲堂、文化沙龙等形式,鼓励干有所长的法官走上讲台,深化知识共学、经验共享、难题共研,切实将教育培训成果转化为工作动力和履职实效。二是要加强传承帮带。建立资深法官与年轻法官“一对一”师徒定向帮带、“一对多”多点培养等机制,通过庭审观摩、岗位练兵、案例教学等形式,把丰富生动的审判实践转化为提高素质能力的教学资源,促进青年法官裁判文书撰写能力、庭审驾驭能力加速提升。三是要深挖知识富矿。勤于学习上级法院发布的司法意见、典型案例,先进法院、优秀法官总结的类案办理指南等,领悟其中的办案思路与裁判方法。同时,精于运用人民法院案例库、法答网等平台工具,确保裁判尺度和法律适用统一,善于从中提炼类案审理的共性,把握个案审理的特性,不断提升裁判说理的严谨性、逻辑性,为寻求办案“最优解”提供智力支持。
来源:人民法院报·2版
作者:贾亚强(作者单位:天津市北辰区人民法院)
见习编辑:闫钰|联系电话:(010)67550827|电子邮箱:pinglun@rmfyb.cn
新媒体编辑:杨书培
证交所配资,股票申请配资,配资证券配资网站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