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辽宁舰是中国的第一艘航母,每次辽宁舰出海归来,人们总是期待着它带回满载而归的战果。
然而,你可能不知道的是,每次辽宁舰归来,除了带回作战成果外,还会带回一堆“海鲜”,这些“海鲜”并非新鲜的鱼虾,而是附着在舰底的藤壶。
这种“海鲜”数量惊人,甚至每次返航时,辽宁舰底部附着的藤壶重量可能高达几十吨,最少也有二三十吨之多。
那么,为什么这些“海鲜”不能被舰员们食用,反而被销毁呢?
藤壶的“乘车”生涯
每次辽宁舰出海执行任务,无论是巡航南海,还是参加远洋演习,它的航程长短不一,往往需数周甚至数月。
在这些长时间的航行中,海水中的生物会在舰底找寻栖息地。
展开剩余88%藤壶就是其中的“常客”。
藤壶是海洋中的固着生物,它们一旦找到合适的附着点,便会固定在上面终身不动。
辽宁舰庞大的船体和长时间的航行条件,为藤壶提供了一个理想的栖息地。
藤壶不仅依附在船体上,还以超强的粘合剂附着在舰底,形成一层层的厚壳,这种生长方式使得它们的数量迅速增长。
往往在几个月内,辽宁舰船底就会积累几十吨藤壶。
根据一些估算,辽宁舰每次出海归来,藤壶的重量最少也有二三十吨,最多可能达到接近50吨,足以让人惊讶。
尽管藤壶是海洋生态系统中的一部分,但它们附着在舰艇上的影响却大。
藤壶附着在船体底部,增加了水流的阻力。
研究显示,藤壶附着后,舰船的航速可能会下降10%左右。
对于航母来说,这样的减速显然不容忽视,因为它直接影响到作战时的机动性和反应速度。
更为严重的是,藤壶的存在会大幅增加航母的燃油消耗。
每附着一层藤壶,船体的光滑表面就会变得不平,水流的摩擦力增大,进而导致航速降低,油耗上升。
研究表明,藤壶的附着量每增加1毫米,航母的燃料消耗可能就会增加5%到10%。
以辽宁舰这样的庞然大物为例,每次出海,由于藤壶的附着,增加的油费将是天文数字,严重影响作战效率。
除了对航速和燃料的影响,藤壶还可能进入舰体内部的管道系统,尤其是冷却水管和排水管。
如果这些管道被藤壶堵塞,将严重影响舰船的设备散热,甚至导致设备过热,影响航母的战斗力和正常运行。
辽宁舰船底的防锈漆中含有重金属和有毒化学物质,这些物质是为了防止藤壶和其他海洋生物附着而专门设计的。
藤壶附着在这些防锈漆涂层上,长期吸收其中的有毒物质,导致它们体内重金属超标。
即使这些藤壶看上去新鲜,食用后可能引起中毒,严重的还会伤害肝肾。
更为重要的是,藤壶并非生长在清洁的海域,船底的藤壶常常会吸附各种细菌和寄生虫,这些病原体的存在会进一步加大食用藤壶的风险。
历史上就曾有过印度海军因船员食用船底藤壶而大规模感染疟疾的案例。
考虑到藤壶的腐烂问题和附带的细菌,船员食用这些藤壶无疑是极其危险的。
每次返航后,辽宁舰会进入船坞进行彻底的清理。
为了去除船底的藤壶,工作人员需要使用高压水枪进行冲洗,用金属刮刀进行刮除,甚至需要使用化学溶剂泡洗。
由于藤壶的外壳坚硬如石,清理时往往会有碎片飞溅,整个过程既繁琐又耗时,通常需要十几天甚至几周的时间。
更重要的是,这些清理下来的藤壶并不会随便丢弃。
藤壶是外来物种,如果被随意丢入海中,可能会破坏本地的生态平衡,影响当地的渔业和水产养殖业。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海军会将清理出来的藤壶集中收集,然后采取焚烧或填埋的方式进行销毁,确保不会对海洋环境造成二次污染。
针对藤壶这一顽固问题,中国海军一直在探索新的解决方案。
近年来,海军开始尝试使用新型防污涂料,如超疏水纳米涂层。
这种涂料通过在船体表面形成一层空气膜,能够有效阻止藤壶附着,从源头上减少藤壶的积累。
此外,海军还在研究利用超声波技术干扰藤壶幼虫的生长,以此减少其附着量。
另外,随着新一代航母如山东舰和福建舰的服役,这些舰艇在设计时已经考虑到了藤壶问题。
通过优化船底材料和结构,采用更为先进的防污技术,藤壶的附着问题得到了有效缓解。
这些技术的进步,也为未来舰艇的维护提供了更高效的方案。
结语
从辽宁舰带回数十吨藤壶的现象来看,这一问题并非中国海军独有,而是全球航母普遍面临的挑战。
藤壶不仅影响航母的性能和燃油效率,还会带来巨大的维护成本。
尽管藤壶本身是海洋生态中的一部分,但它们对航母的危害却不容忽视。
总的来说,尽管藤壶这一问题看似小事,但它对航母的影响却非常深远。
随着技术的发展,未来航母在应对藤壶问题时,能够更加高效、安全地保护舰艇和海洋生态。
而在这一过程中,辽宁舰的经验将为未来的舰艇维护提供宝贵的参考和教训。
北京日报2014年6月4号报道:海军舰艇怕藤壶:每年因此支出数亿美元
北京日报2014年6月4号报道:海军舰艇怕藤壶:每年因此支出数亿美元
发布于:河南省证交所配资,股票申请配资,配资证券配资网站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